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简介(7)

日期: 2024-04-05 07:46:20 作者: 新闻动态

  李路明,男,汉族,1968年2月出生,研究生,工学博士,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副部长级)、教授,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人机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

  李路明于1991年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1996年8月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不伤害原有设备的检测教研室副主任、讲师,1998年6月升为副教授;2003年5月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自动化所副所长,同年12月升为教授;2004年10月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人机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2011年4月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航空宇航系主任;2016年7月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常务副院长;2018年6月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院长;2022年9月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23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2月任清华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

  李路明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机与环境工程、脑起搏器、神经调控。他将载人航天高技术应用在医疗器械领域,开拓了神经调控研究方向,研制成功了中国国内第一个治疗帕金森病的植入式脑深部刺激器——脑起搏器,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能够设计生产制造脑起搏器并将其应用于临床的国家;发明碳纳米植入电极、脑起搏器软件重植等技术,建立了与脑起搏器相关的神经调控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他开展了围绕航天员选拔、训练、医监医保方法、技术与系统研究,发明的模拟发射超重负载的胸腹部柔性加载方法,成功应用于航天员训练和第二批航天员选拔,为三次成功的载人航天飞行做出了贡献;研制的神经肌肉刺激仪、航天员质量测量仪、生理信号测试盒、航天员心电读取装置已经装备“天宫一号”,并在“神九”任务中服务航天员,航天员质量测量仪应用于2013年神舟十号太空授课教学。

  李述汤,生于1947年1月,中国香港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国际著名科学家,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FUNSOM)院长 [7]、纳米科学技术学院(CNST)院长、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NANO-CIC)主任 [7]、澳门科技大学澳门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MIMSE)院长、澳门科技大学创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有机光电产业技术研究所所长。

  1969年李述汤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学士学位,1971年毕业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获硕士学位,1974年毕业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1974年至197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柯达公司高级研究员、项目主任、香港城市大学物理及材料科学系讲座教授、超金刚石及先进薄膜研究中心(COSDAF)创建主任;2021年1月加入澳门科技大学,作为科研项目带头人,负责筹建“澳门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李述汤长期从事有机光电子材料及显示器件、纳米功能材料及器件、以及金刚石和相关超硬薄膜领域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金刚石及新型碳基材料的成核与生长”、“氧化物辅助合成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及应用”和“高效光/电转换的新型有机光功能材料”先后荣获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成就奖(Humboldt Research Award)和香港裘槎基金会高级研究成就奖(Croucher Senior Research Fellowship),并三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2年唯一完成人,2005年第一完成人,2013年第二完成人),200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13年获苏州市创新创业市长奖。

  李依依,女,1933年10月出生于北京,冶金与金属材料科学家,中国低温及核结构材料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57年李依依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毕业后进入辽宁本溪钢铁厂工作;1983年受聘为国际深冷材料学会理事;199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至1998年);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6年获得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技终身成就奖。

  李依依一直从事材料的研究和制备,特种合金制备工艺与计算机模拟,以及精密管材基地工作。1982年以来,连续主持四个五年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完成五种强度级别的抗氢钢系列,负责合金成分设计,热处理与相鉴定,并提出科学思想、技术路线和组织实施。早期,在高Mn奥氏体低温钢研究中,做出Fe-Mn-Al系相图与相鉴别判定的方法,发现在低温下存在反铁磁转变,及Fe-Mn合金中e-马氏体形核长大遵循层错重叠及极轴机制,解决了几十年来只有理论推测而未得到实验证实的难题,为发展超低温高强无磁钢提供了依据。主持抗氢能承受压力的容器用钢攻关,开发出抗氢1、2、3号钢种,通过了国家试验。主持沉淀强化抗氢脆合金攻关,1995年通过国家鉴定。2022年,李殿中研究员、李依依院士团队牵头研制的我国首套盾构机用超大直径主轴承研制成功。

  李应红,1963年1月5日出生于重庆市奉节县,航空推进理论与工程专家,专业方面技术一级 ,专业方面技术少将军衔,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航空等离子体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飞机推进系统军队重点实验室主任 。

  李应红于1983年从空军工程学院航空机械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加入中国;1989年获得华东工学院硕士学位;2003年提前晋升专业方面技术四级;2010年晋升为专业方面技术少将军衔,同年晋升技术三级;2012年晋升技术二级;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评为“推进空军战略转型十大杰出人物”。

  李应红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控制、诊断与部件表面强化研究。主持突破多个重大科研项目,提出航空发动机高原起动建模与操控方法、覆盖机器学习理论、激光冲击表面纳米化与残余压应力复合强化机制、等离子体冲击流动控制理论与压气机近失速流动测控方法并取得突出工程应用效果 。他还创建了国家和军队级重点实验室各1个。20世纪90年代,李应红带领课题组多次奔赴高原,克服缺资料、缺设备及工作环境恶劣等一系列困难,攻克战机发动机“高原病”难题,使中国战机作战范围首次覆盖青藏高原全境。2002年,李应红进入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领域,并建立了等离子体冲击流动控制理论,被用于航空器与发动机设计预研。

  林皋,1929年1月2日生于江西南昌,中国科学院院士,水利工程及地震工程专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林皋于1951年在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1954年大连工学院水能利用研究班毕业;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皋长期从事水工结构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水坝抗震理论和模型实验技术、地下结构抗震分析和混凝土结构动态断裂技术理论研究方面,为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解决大坝、海港、核电厂等工程实际问题的关键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宝镛,1936年1月13日出生于天津,导弹总体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研究员。

  刘宝镛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同年任职于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总体设计部 [6];1981年任二院四部副主任;1986年主持第二代战略武器的研制工作;1987年起任国家某重点型号工程总设计师;1989年起任航空航天工业部总设计师 [7];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宝镛长期从事飞行力学和弹道导弹总体设计工作。参加了以中国第一代液体近程火箭为代表的研制工作;参加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初创时期的仿制和自行设计;在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重点型号产品研制工作中,他提出关于最大射程的检验问题,并成功运用了某检验理论;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首次建立了一个新的弹道计算方程,并通过探索、试验,确立了一种满足规定的要求的设计方法,为该型号产品研制成功做出了贡献;采用新技术,并组织攻克了12个分系统的13项重大技术关键,主持确定了大量具体技术方案,领导了各项重大的地面考核试验,提出了一系列技术管理措施,并亲自制定了《设计守则》和各研制阶段的考核标准,确保了关键技术的工程化和安全可靠性、实用性,方便了系统的维修保障,为该型号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

  刘昌胜,男,1967年6月出生于湖北大冶,生物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1989年刘昌胜从湖北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1992年获得华东化工学院硕士学位;1993年至1999年在华东理工大学技物所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党支部书记;1996年获得华东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8年担任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材料研究所所长;2000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001年担任医用生物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9年担任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12年当选华东理工大学第十届党委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2015年担任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担任上海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刘昌胜长期从事生物材料的研究,提出了仿生人体创伤自愈合过程、构建材料在体内引导组织原位再生的学术思路,发展了多种活性骨修复材料以及生长因子制备和材料活化新技术;研制出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并获此类产品注册证,实现临床大范围的应用。利用材料在体内所激发的系列生物学效应,实现无生命材料向有生命组织的转化。

  刘广均,回族,1929年7月15日出生于天津,同位素分离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刘广均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2年—1963年任教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63年—1982年任职于二机部504工厂,历任副总工艺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82年任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刘广均主要是做铀同位素分离专业研究。在生产厂时负责生产技术工作,参与并组织采取多项革新措施,特别是在技术改造和提高级联效率的措施上作出了正确决策,使浓缩铀生产能力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提高;在担任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离心机研制的技术总负责人期间,通过协调组织总体设备研制的六大环节,推动了研制进度;在分离理论研究方面,提出扩散级联最佳运行条件的三种判据,阐明了浓度干扰的传播规律;在气体分子运动论方面,提出了建立玻耳兹曼方程式的模型方程的一种新方法,推导出轻微稀薄气体中的熵增量公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知情人士称,印度迪克森计划收购中国手机制造商传音控股当地手机制造部门的多数股权

  痛惜!江西一副镇长救落水车辆殉职,被发现时右手高举 工作人员:他工作向来亲力亲为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应该有这套漫画心理学,来正面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消息称小米 Redmi K80 手机全系 2K 护眼直屏,回归 5500mAh 电池

首页
产品
新闻
联系